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纪实
改革立职校典范 东风劲破浪远航
——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纪实
【核心提示】2011年11月,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单位。作为渝东南唯一一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学校、重庆市唯一一所以民族命名的公办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秉承“明德励志、博艺善技”的校训,沿着职教改革创新的内涵发展之路大步前行。
2012年6月,示范校建设启动以来,黔江职教中心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在尽心尽力为示范校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也都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历练成才,超越梦想。两度春秋,700多个日夜,6个建设项目,987个验收要点,总投入资金2700余万元。一个个数字、一卷卷资料、一张张照片,见证了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创建国家示范校的坚定信心,也见证了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校园全景图
2014年7月30日,重庆市评估验收专家组一行抵达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质询等方式,对该校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工作进行了评估验收。在31日的反馈会上,专家组一致同意该校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省级评估验收。黔江职教中心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是黔江职教中心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里程碑,是黔江区职业教育的一件大事、喜事。武陵都市报记者跟随评估验收专家组见证了黔江职教中心两年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情况。
黔江民族职教中心,是渝东南唯一一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学校、重庆市唯一一所以民族命名的公办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办学理念创新、管理精细规范、育人质量好、就业水平高,被评为 “全国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校企合作办学先进单位”“重庆市职业教育德育特色学校”“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
学校占地250余亩,教职工600余人,学生10000余人,教学设备总值5300余万元。学校始终坚持走规模发展与内涵提升、特色品牌发展与文化发展并举并重之路,2011年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项目学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实现了从市级重点到国家级重点到国家改革发展示范项目学校的两大跨越。
示范校建设启动以来,黔江区委、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黔江区政府成立了示范校建设协调小组,黔江区教委和黔江职教中心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学校还组建了专家指导小组,制定了《示范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专家培训、计划制定、计划实施、成果论证的规范流程,投入资金2700余万元,扎实推进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5个重点专业和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特色项目建设,现已圆满完成示范校建设987个验收要点,完成率100%。
黔江职教中心在重点建设的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提出并施行了“四段二线”人才培养模式,以“文明规范+团结协作+敬业忠诚+一技之长”为培养目标,分基础能力培养、职业认知体验、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能力提升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培养贯穿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两条主线。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提出并施行了“二线三段多向”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为主线,进行基础能力培养、专项技能培训、顶岗实习三段教学。在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提出并施行了“三年一贯季节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解决了学生生产性实训、教师的企业实践,又解决了企业生产旺季“用工荒”的问题。学校探索建构了“4231”学生学业评价模式。
学校 5个重点建设专业开发了“以岗设课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等要素完备。新制定了5门教学标准、53门任务引领型课程标准,主编出版教材31本,开发48门课程实训手册,同时建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及使用方便快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广泛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仿真教学等教学方法;研制了以评价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业评价体系,开发54门课程评价手册;按教学标准建设实训基地和实训室,新增校内实训基地7个、实训室25间。
师资队伍素质优良
黔江职教中心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遴选考核认定办法 》《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等,施行了“332”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一是要求教师履行教师、家长、朋友“三重身份”职责;二是通过高校研修、企业实践、专项培训“三个平台”,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学校两年派出16名专业带头人赴德国、新加坡培训,270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班主任及管理人员等参加了高校培训,164名教师参加技能考证和专项技能培训,382名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每年1个月的企业实践或行业调研,聘请国内知名职业教育专家、学者8人到校对全体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三是构建了在编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两类人员”的师资队伍。新招在编教师27人,全校师生比达到1:18;专业教师双师比达95.3%,聘请了以企业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为主的兼职教师111人,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从15%提高到19%。
五个重点建设专业培养专业带头人14人,骨干教师48人、双师型教师67人。教师承担的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结题;新承担市级课题7项,区级课题12项;发表论文123 篇。教师获各类奖项82 人次,校长张耀天连续2年荣获重庆市“黄炎培杰出校长奖”,被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聘为重庆市首批教育政策研究专家,冯华英老师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黔江职教中心建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制度。牵头组建成立了跨渝鄂湘黔四省市的武陵山职业教育集团,搭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教育与产业互动三大平台,促进融合发展。主动与重庆正阳工业园区企业对接,积极推进“园校互动”办学模式改革,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惠共赢。5个重点建设专业与75家企业紧密合作,其中,新签合作企业59家,新增校外实训基地46个,企业投入360.4万元SMT生产线;新办订单班14个、冠名班4个。学校被确定为华中电监局重庆地区进网作业培训考试点,黔江区煤矿安全培训中心,渝东南片区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培训中心、渝东南片区机动车维修新技术推广中心,常年开展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
民族文化传承有力
以黔江职教中心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和民族艺术团为载体,积极打造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开展武陵山民族文化艺术调研,形成《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等调研报告;开发《武陵地区民族文化普及读本》等校本教材。创编精品节目20余个,其中土家族舞蹈《白虎神鞭赶太阳》在2012年全国技能大赛教学成果展演获银奖、苗族舞蹈《银色山脊》在2013年全国技能大赛艺术比赛获一等奖。在全校学生中普及推广会跳一支民族舞蹈、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说一种民族语言、会一项民族体育运动、会奏一种民族器乐、会做一种民族饮食“六会”活动。对舞蹈专业、幼教专业、服装专业、旅游专业2000余人开展西兰卡普制作、嚓拶绣民族工艺专业培训。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传承工作。培训传承普及人才10000余人和2000余名民族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开展送科技、送政策、送文艺“三下乡”活动126场,在市内外开展文化交流活动30余次,承担大型礼仪服务63次。
贡献示范能力增强
黔江职教中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建设期内为社会培养输送了6000余名中职毕业生,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100%,初次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82%。开展电工进网、汽车维修、煤矿安全、创业等中短期培训87838人日,两年培训总收入388万元。每年开展为期3个月的 “三下乡”活动,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受益群众达8万余人。
黔江职教中心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生源辐射10个省市40个区县。学生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个、三等奖4个;参加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 9个、三等奖22个。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学生创新专利106项。
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中,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观二贴三顶”实习模式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工作站流水线”实训模式、学生职业能力“4231”评价模式和重点建设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理念等在全校推广。学校受邀先后到贵州、湖北、重庆其它区县等12所中职学校,就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评价模式构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等进行交流推广。牵头承办了2013年重庆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会,学校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示范校建设成果吸引了全国200余个学校和单位来校观摩学习。
教育部官方网站、《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重庆日报》、中国职业教育网以及重庆电视台等媒体对黔江职教中心取得的成绩和效果进行了63次宣传报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黔江职教中心将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朝着全国示范名校的新目标,努力奋斗,为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