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 创造新业绩——我校2014年工作呈现“九大亮点”
职业教育是直接创造价值的教育。2014年,我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帮助学生创业就业、成功成才,为国家、社会、企业、学生个人和家庭创造价值作出了新贡献,呈现“九大亮点”。
一、内部管理有新思维
秉持“制度第一,校长第二”管理思路。施行分级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例外管理,更加注重制度保驾,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凌驾于制度之上,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依规处理,严肃问责100余人次。努力实现制度与人的良性互动。一方面,采取多形式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和系列规章制度的学习宣传教育,提升师生法制素质。另一方面,不断健全完善规章制度,特别是健全完善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教职工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等,并强化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和落实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有力推进。坚持依法治自己。要求全校师生员工自觉运用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范言行,各级管理人员在师生面前率先垂范,全体教职员工在学生面前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二、育人质量有新提升
注重“3444”教育。扎实开展礼貌、礼仪、礼节“三礼”教育,爱自己、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四爱”教育,感恩之心、施恩之心、敬畏之心、怜悯之心“四心”教育,做人平实、待人唯实、学习务实、做事踏实“四实”教育。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启动以家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全校师生中普及家文化知识,目前,已组织管理人员、教师215人到湖南常德,开展了两期家文化知识培训,并将逐步建立学生个人、班级、学校家文化网站,增强师生小家、大家、国家家国情怀。注重职业精神培养。深化学生在校既是学生又是单位员工的“双重身份”学生管理模式,营造职业环境,让学生提前感受、感知、感悟工作状态;抓好实习实训教学实践环节,利用学生与社会、岗位实践密切接触的机会,引导学生践行交往礼仪、职业礼仪,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编写出版《人文内涵与职业素养》校本教材,系统强化学生职业精神。学生参加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4个。注重技术技能培养。实施“四段二线”人才培养模式,在强化专业理论培养的同时,把职业技术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加大校内外实训教学比重和企业顶岗实习管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举办校级技能大赛,让学生获得职业认知,提升职业能力,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学生参加2014年国家级技能大赛获三等奖2个,市级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7个。学生参加第十届宋庆龄儿童发明奖重庆赛区高中组发明作品比赛获一等奖4个、二等奖7个。注重高考对口升学。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狠抓高考工作。2014年高考升学率再创新高,上线率达97﹪,本科上线率60.8﹪,黄小芳、李国庆分别夺取重庆市计算机类、电子技术类第一名。
三、教育活动有新经验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到“三个零”,即接触群众“零”距离、解决问题“零”投诉、违规违纪“零”容忍。学习教育做到“5个1”,即班子成员讲1次党课、支部书记作1次集中辅导、全体党员撰写1篇心得、党员干部作1份承诺、党委组织1次考试。领导干部念好“三真经”,即真带头,树垂范标杆;真学习,补精神之“钙”;真实干,解群众之忧。推进活动做到“六个实”,即安排部署贴“实”情、学习教育求“实”效、征求意见听“实”话、边学边改做“实”事、正风肃纪出“实”招、宣传报道重“实”际。活动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得到深刻洗礼,“四风”问题得到持续好转,人民群众关切得到及时回应,党的基层基础得到不断夯实,得到了市委第十三督导组、区委第八督导组、区委教育工委第一督导组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
四、队伍建设有新成效
履行“三重身份”。提出并要求教职员工认真履行教师、父母、朋友“三重身份”职责,用真情唤醒学生,用亲情温暖学生,用友情点燃学生,做学生身心发展引路人、人生之路护航人、日常生活贴心人。结构更加优化。采取公招公选、聘请以企业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为主的兼职教师等方式,教职工队伍达600余人,学历结构、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专任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专业教师双师比、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更加趋于合理。素质明显提升。搭建高校研修、企业实践、校本培训三个平台,按示范校建设要求选派12名专业带头人到德国培训学习,在西南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等高校送培500余人次,组织270名教师参加技能考证和专项技能培训,100名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邀请9名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到校开展教师全员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教师承担的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顺利结题,扎实开展11个市、区级课题研究,出版教材 32本,学校校长被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确定为重庆市教育政策研究专家,1名教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 2名教师参加市级技能大赛计算机平面设计项目比赛均获二等奖,2名教师分别参加市级技能大赛汽车维修基本技能、数控车加工技术项目比赛均获三等奖。1名教师参加全国中职教师说课比赛获二等奖,1名教师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建模制图比赛获三等奖。2名教师指导学生参加2014年全国文明风采大赛,获国家级“杰出指导教师”称号, 10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五、示范建设有新突破
克难攻坚。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是中职中专学校的最高品牌。自2008年创建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以来,学校一直致力于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工作,2011年被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项目学校。2012年以来,学校按照三部委批准的《建设方案》《任务书》,全面开展示范校建设工作。2014年是示范校建设的克难攻坚之年,学校高标准“回头看”,查漏补缺,瞄准目标,采取订行事历、过程督查、责任追究等措施,参与示范校建设的教职员工牺牲了节假日时间,加班加点,熬更守夜,攻克一个个难点,解决一个个难题,强力推进示范校建设各项工作。成绩斐然。全面完成了示范校建设986个验收要点,完成率100%,形成了“四段二线”人才培养、行动导向教学、“4231”学生学业评价、“332”教师队伍建设、集团化办学模式,创新了管理制度,优化了专业设置,改善了办学条件,提升了信息化水平,打造了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典型示范辐射力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显著提升。并顺利通过了重庆市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省(市)级评估验收。已按要求将资料提交国家三部委,2015年上半年将接受国家复核验收。
六、文化传承有新成果
研究中心挖掘文化。完成民族文化普及读本4本,并在学校普及推广。撰写案例《民族文化传承奏响武陵山职教特色乐章》在核心刊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表。文艺专委交流文化。武陵山职教集团民族文化艺术指导委员会积极组织成员单位就民族文化挖掘、传承进行研讨交流,并专门召开了民族文化艺术指导委员会工作推进会,22个来自武陵山区的学校和企业集中研究探讨民族文化。艺术团队传播文化。学校民族艺术团开展了送文艺下乡活动21场。创编现代舞《传人》、土家族舞蹈《西兰卡普》参加2014年全国文明风采大赛分别获一、二等奖。积极筹备2015年全国民运会民族体育项目,代表重庆市参加“丹东药业杯”全国民族健身操邀请赛,获三等奖。特色专业引领文化。加强民族舞蹈、民族服饰等特色专业建设,培养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其中民族生态旅游专业被市教委批准为重庆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特色专业。在服装专业学生中开展“西兰卡普”“嚓拶绣”教学,在学前教育、旅游等专业,开展民族舞蹈、民歌、民族器乐、民族工艺进课堂活动。工艺展室分享文化。建立民族工艺制作室、民俗民风展览室各1间,区内外职业院校、企业、相关部门来校参观5000余人次。培训活动传承文化。在全校10000余师生中普及推广会跳一支民族舞蹈、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说一种民族语言、会一项民族体育运动、会奏一种民族器乐、会做一种民族饮食“六会”活动。
七、集团办学有新进展
推进“ 园校互动”。武陵山职教集团职业院校积极与贵州铜仁工业园区、湖北恩施经济开发区、湖南湘西广州工业园、重庆正阳工业园区等互动。我校与重庆正阳工业园区澳特尔服饰、乐尔佳机械、黔龙卷烟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紧密合作,积极推进“园校互动”办学模式改革,组建冠名班、订单班5个,实施“淡旺互补”教学模式改革。学校成为正阳工业园区人才培养基地,正阳工业园区企业成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深化校企融合。集团学校分别与合作企业纵深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互惠共赢。我校与重庆北方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个、课程标准5个,编写专业教材25本,开设冠名班、订单班21个,校外实训基地达36个,柏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校内建成一条电子产品生产线。深入研讨交流。以集团5个专委会为载体,积极开展成员间交流合作。组织召开了武陵山职教集团民族文化艺术指导委员会工作推进会、实训基地建设研讨会,就民族文化挖掘和传承、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集中深入研讨交流学习。
八、安全工作有新举措
落实岗位责任制。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班子成员和所有教职员工履行“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不留死角。强化人技物防。配齐配足安保人员,组建150余人的学生护校队,配置2辆巡逻车和1辆应急车,安装监控系统、门禁系统、报警系统,完善消防、食品卫生安全等设施设备。努力构建积极的预防体系。加强安全教育,组织开展安全知识培训20余场次,提升师生安全稳定素质;增强问题意识,强化隐患排查管理,建立隐患排查台账和整改销号制度;加强安全预见性和工作前瞻性,注重日常管理、过程管理、重要部位和重要时段的细节管理。全年未发生安全稳定责任事故。
九、服务地方有新贡献
人力支持,智力支撑。学校为各行各业输送实习就业学生3000余人,其中,为区内各行各业输送实习就业学生1000余人,为市信息产业企业输送实习就业学生近1000名。输送到区外的毕业生大多在世界500强及全国知名企业就业,初次就业率达100%,稳定就业率达90%以上。充分发挥职教资源优势,积极为地方行业、企业和基层培训中短期学员2000余人。扶贫济困,服务群众。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送科技、送政策、送文艺“三下乡”活动,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受益群众达5万余人。帮扶蓬东乡尖山村2组1户特困户兜底搬迁资金6万元;帮扶白石乡九龙村产业发展资金4万元,资助白石乡九龙村小、村委9台笔记本电脑,为78名小学生送上了崭新的书包。典型示范,辐射引领。《中国教育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重庆日报》、中国职业教育网以及重庆电视台等各级报、刊、台及网站对学校进行了110余次宣传报道。吸引了9省市40个区县的3300余名初中毕业生来校就读中职学历教育。重庆南川隆化职业中学、贵州松桃职教中心等15所市内外区县职业学校和重庆纳川集团公司等10家企业来校参观、考察、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