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族文化传承基地,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武陵山区主要包括渝东南、湘西、鄂西、黔东地区50余县(市、区),有少数民族人口2010万人,占总人口的67%,是我国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该地区自然风光优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国发3号文件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深入贯彻落实,武陵山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需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和民族文化产业,深化人民的民族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意识,加强民族文化特色建设,共同建设团结、和谐、融合的民族乐园。我校抢抓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机遇,以打造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为载体,大力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艺术,为推进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一、主要做法
一是成立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为了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申报,经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专门的民族文化研究机构——武陵山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同时配备11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常年开展民族文化挖掘、整理、传承和研究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派专业人员到高校、研究机构和民族民间工艺作坊培训学习,聘请民族民间艺术家或工艺大师来校指导、培训讲座等,聘请在武陵山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文化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小组,长期指导民族文化建设工作。
二是开展民族文化调查摸底。 由武陵山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牵头,聘请相关专家学者,采取走访、座谈、问卷等方式,深入武陵山民族地区文化馆(站)、民宗委及相关研究机构、职业院校、旅游景点及民族博物馆、土家族苗族聚居村寨等,开展民族文化调研工作,收集整理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建筑、民族习俗、民族服饰、民间工艺、民族体育等典型资料,全面了解武陵山地区在民族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和弘扬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初步摸清了武陵山地区民族文化现状,并提出了深入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撰写了调研报告,为探索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奠定了基础。
三是强化民族文化基础设施。总规划投入500万元,用于打造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现已投入近300万元,建设了民风民俗展览室1间﹑民间工艺展览室1间,购置了科普大篷车1辆、越野车1辆、商务车1辆,配备了先进的摄像机、照相机、140平方米的专用移动舞台、4套音响设备,添置了1万余册民族文化相关图书资料、1000余套民族服装、一批民族乐器及民族体育器材,能够很好地满足开展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和研究等工作需要。
四是组建民族文化艺术团。学校采取在高等艺术院校公开招聘艺术人才,在学校师生中遴选综合素质好、专业技能强、文艺水平高的师生,组建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民族文化艺术团,通过成立民族礼仪队﹑民族器乐队﹑民族歌舞队﹑民族语言队。精心编排高质量高水平的文艺节目,深入武陵山区场镇、学校、田间地头,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文艺“三下乡”活动。积极主动参与区内大型活动及周边地区民族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特别是连续参与了四届中国重庆武陵山民族文化艺术节,广泛宣传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
五是开设民族文化特色专业。学校为了培养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开设了民族舞蹈、民族服饰、民族生态旅游等民族特色专业,并构建了以民族文化艺术教育为主的课程及课程体系内容,积极培植稳定的区内外民族艺术类专业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依靠职教资源优势,面向社会广泛开展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培训。为武陵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民族文化艺术人才支撑。
六是编写民族文化校本教材。根据调研掌握的民族语言、民风民俗、民族歌舞、民族工艺、民族戏曲等资料,聘请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专家,指导民族文化专任教师编写《武陵山地区民族文化简明读本》《武陵山地区民族舞蹈》《武陵山地区民族音乐》《武陵山地区民族服饰工艺》《土家族、苗族语言简明读本》等校本教材,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大力普及推广民族文化知识。
七是实施民族文化“六个一”活动。本着“打造民族特色教育品牌、繁荣武陵山民族文化、助推武陵山民族经济发展”的目标,将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充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制定了学校《2012-2016年民族文化建设规划》 《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进校园“六个一”活动实施方案》,组织专职教师教会学生会唱一首经典民歌、会跳一支民族舞蹈、会说一门民族语言、会奏一件民族乐器、会做一种民族工艺、会一项民族体育运动,积极推进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大力营造民族文化氛围。
八是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学校依托武陵山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非遗”研究,特别是进一步完善“南溪号子”国家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收集、整理、挖掘后坝山歌、马喇号子等原生态民族歌舞;积极探索和创新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创作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实现部分民族文化研究成果转化;通过现有传承人的口授心传阶梯式的培养出一批新的传承人。
二﹑主要成效
一是培养了大批民族文化人才。通过开设民族文化特色专业和在所有专业中开设民族文化公共课程等措施,年均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和专业人才4000人以上,为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二是编制了部分民族文化资料。依托学校武陵山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深入武陵山地区开展民族文化发掘研究工作,撰写了10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及20余篇专业研究论文,摄录了8000余分钟的民族文化视频音频资料和3万余幅资料照片;编写了《武陵山地区民风民俗简明读本》等6本民族文化普及读物。为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提供了可靠依据。
三是推动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每年为地方旅游业输送民俗生态旅游人才500余名,通过宣传、推介土家、苗族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促进了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批掌握了民族工艺品制作方法的传承人,传承和创新制作苗族银饰、土家织锦、雕刻、刺绣等民族工艺品,推动了民族文化工艺品产业的发展;与重庆奥特尔服装公司﹑重庆市老寨子手工织锦股份合作社等民族文化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研究制定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民族产业发展路径,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人力资源培训,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设施设备,互惠共赢,合力推动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四是推进了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通过开设民族文化特色专业,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民族文化“六个一”等活动,全校来自10余省市40余个区县的近12000名师生对土家﹑苗族文化知晓率达95%以上,感受到了独特的民族优秀文化魅力,深化了本土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增强了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意识。创作编排了《土家摆手操》《白虎神鞭赶太阳》等20余个精品节目,多次在全国和省(市)级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上展演,其中《白虎神鞭赶太阳》节目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展演上,获得银奖,受到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等领导的好评。由民族艺术团牵头每年开展为期5个月的“三下乡”“四进社区”“欢乐下基层”等民族文化精品文艺节目活动5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8万余人,宣传了民族文化。学校每年参加周边武陵山地区及全国民族文化艺术交流20余次,弘扬了民族文化。学校师生多次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累计获金、银、铜奖达10余项。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为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