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职教中心“科技创新‘教转产’特色学校” 建设方案
为了贯彻实施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探索学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学校决定从2014年6月份开始,与重庆市发明协会、重庆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全市中职学校合作,打造科技创新“教转产特色学校”。方案如下:
一、合作目的
在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简称“教转产”特色学校。
二、合作时间
自2014年6月开始。
三、合作目标
通过在学校普及创新知识,让师生掌握基本的创新创造方法,具备基本的创新创造能力,并选择部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突出学校办学的科技含量,把创新教育真正融合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去,走出建设“教转产”特色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路。
要求每年有20件专利以上,有1至2项科技成果转化为一定的经济效益。其他创新创造作品在100件以上。
四、合作内容
1、学校成立“建设科技创新‘教转产特色学校”领导小组,建立“科技创新工作室”,和重庆市发明协会共同组建“建设科技创新‘教转产特色学校”工作团队,加强对学校创新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导。
2、学校普遍开展创新教育,把《创新》作为校本教材或选修课,每周两课时课堂教育或课外实践活动,作系统的训练。在此基础上,遴选一批学生,分专业组建兴趣班,采取讲座的形式进行重点辅导。在辅导中,组织学生搞调查研究,参观其他学校学生搞发明创新取得的一些科技成果,听取经验介绍。前半年教方法,后半年搞作品参赛。
3、组织、指导学校师生参加一年一届的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重庆市科技创新市长奖、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中国重庆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世界发明展”,提高学校创新作品影响,提升学校形象。
4、组织、指导学校师生到企业调查研究,运用所掌握的创新创造方法,解决企业生产、管理上的瑕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5、指导学校联系相关部门、企业,进行沟通、谈判,利用重庆联交所知识产权交易分所等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6、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科技文化节,以发明作品、创新作品、创意作品、创新潜质、科技论文、科技绘画、书法作品等形式展现学生发明创新成果,展现学校形象、特色。并将科技创新融入课堂,通过文艺节目,把科技创新与课程结合、取得的发明创新成果展现给参观、考察者,提升科技创新教育的高度,展示科技创新教育美好形象。
二〇一四年六月